为《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出力 为改革献策

分享到

2014-04-29 作者:陈仰东 浏览:

4月25日,《中国医疗保险》"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宣传座谈会"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陈仰东发表题为”为杂志出力 为改革献策“的会议讲话,具体讲话内容如下:

我们这本杂志创办五年多了,回首这五年对我个人而言也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间。和杂志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并且依然如初,割舍不下。在当好读者的同时,努力当好作者,陆续写了40多篇文章。去年被聘为社外评刊委员,最近还临时客串责编一角,很荣幸成为这个充满活力团队里的一员。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能如此积极地投入?实话告诉你,第一,不写不行,不写就不能当编委,这是社长订下的规矩。这个规矩订得好,建立了一种机制,叫负激励,使我们108位编委没有挂名的,个顶个干实事。负激励也把我逼上了“梁山”,逼出了40多篇文章。完成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跨越。第二,写了有稿酬。这是正激励。正激励增加了我继续写下去的热情。我是研究管理的,杂志社能把像我这样一些学者和在座的社保同仁团结凝聚在一起,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人一群人,朝着完成组织目标一个方向发力,这叫什么?这叫治理有方。
  
  当然,光凭热情与愿望不一定能写出文章,写了也不一定能发表。文章质量是文章的生命和价值。要让所写文章有价值有质量,必须紧紧围绕医保改革这一伟大旳社会实践,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必须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建议的能力。当然首先是发现问题。这对第一线的实践者好像并不难,俯首可拾,对学院里的研究人员就不同。但无论对谁,能够透过光怪陆离的复杂表象准确及时捕捉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不容易。精彩的文章是在发现有隐性价值的具体问题上经过分析提炼出有普遍意义的显性的理论命题。
  
  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体制体系问题我比较熟悉,一直在思考,也做过研究课题。我就围绕体制和体系改革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写了几篇文章,已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就有5篇。一篇文章一个视角,一篇文章一个主题,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在深字上下功夫,这样的文章不一定是医保的宏大主题,也不一定全面,但至少有点特色。这些文章的题目我读一下和大家分享:
  
  2013年第12期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改革走势分析”、2014年第1期的“加快实现社保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第2期的“论社保制度模式对经办服务体系的影响”、2014年第3期的“高统筹格局下的经办服务体系再造”、2014年第4期“统筹区经办机构垂直体制的优势与实现路径”。原打算第五期还有的,因为客串当责编没有时间写了。我准备继续写。今年人社部百千万培训计划的培训班邀请我去讲课,内容围绕健全经办体系加快实现社保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不久部社保中心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面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我有个发言,题目是“全国统筹下经办服务体系再造”,该文收录在部社保中心编辑的《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研究》文集中,发给了参加今年全国社保局长会议代表作为参考资料。我想用我自己的实例告诉大家,应该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去寻找问题。
  
  思考就是研究。问题仅仅是向导,是进入改革深水区的航标,发现问题后应该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层。要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比具像更有普遍意义更有深刻内涵的理论命题,从而把对改革的研究引向深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启示作用,才会对改革有正能量作用。不仅力求在政策工具上管理举措上有突破有创新,而且力求在观念上在理论有突破有创新。比如经办服务体系和经办服务能力,过往谈得很多,专题研究也不少。较多的归结到体制问题上,不错。全国8411个机构管理五险九个项目,有的还管新农合,共十个项目,约17万人,机构分散确实很严重。还有更多的是针对人、资金、物的具体问题,人手不够,经费不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等。也都对。但对管理的理念问题想得比较少,对机制的问题想得比较少。这两个问题都比较抽象,前两个问题都比较具像。抽象的管理理念问题,比如,一有问题首先想到是政府主导的力度不够,加大投入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习惯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化解矛盾,不太善于利用市场资源市场机制市场法则去化解矛盾。再比如医疗服务管理能力缺乏,什么不懂专业呀医院很强势呀医生难管理呀,埋怨谈判不像谈判,团购不像团购,这都是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在经办管理中,面对直接管理的对象比较有办法,并且比较习惯用行政手段或红头文件去管理,用政策用强制执行力,而对非直接管理关系的部门和人员,比如医院和医生,参保单位和居民,用老办法就不太灵。这说明我们的治理理念有待提高,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务管理我们还缺乏新的观念、工具、手段和方法。所以我写了一篇加快社保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章,提出观念实现从管到治的转变。治理与管理不同。直接行政隶属关系下,以执行为主的职能完成,用管理比较有效,管理主体单一,方法单向,法权单纯,同时伴随行政强制力。治理的主体呈多元化,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是主体,方法比较软性,包容互动,依法协商,谈判妥协,契约自律,合作共赢。刚才我赞扬杂志社领导治理有方为什么不用管理有方?因为我们这些编委学者不是杂志社的直接隶属关系,行政决定不一定有效。社长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这是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跨部门的体制机制架构要通过治理去搭建。治理是搭舞台,管理是唱戏,唱戏必须有舞台。有了大舞台唱戏才有看头。经办服务体系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方式、工具、保障条件等,这个体系就是舞台,有了健全的体系,管理才有用武之地。医保经办不是内部管理那么单纯。医保经办管理的特殊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支付的不是货币,购买本身又不是行政行为而是市场行为,购买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叫医疗服务,判断这种商品的质量价值、合理必要又非常困难,和纯粹医疗服务还不同,医保购买的服务必须是付得起的服务,而这是根据公共政策目标在变化的,当强调健康生命价值时几十万不在话下,当顾虑基金危机不可维系时就好像有点“不讲理”,总额控制或包干办法是不讲具体细节的,反正就这么多钱看着办。但又是讲理的,讲宏观大理,过去这么多钱治了那么多病总是事实吧,所以费用增长太多应该控制吧。医保与医院不是直接管理关系,卫生局与医院才是直接管理关系,所以卫生局说医院不能不听,医保说医院听不听可以选择。医保的医疗服务管理,讲是管理,其实用管理的方法是难以解决医保与医院之间的问题。就像韩社长管我们一样,要用治理手段,包括建机制。总额控制、病种结算、超支怎么处理都需要协商,需要谈判,管理是执行,这不是,这叫治理。治理就是教你设计一种体制、机制,让医院不听就吃亏,不听利益就受损。办法事前商量,签下契约,共同遵守,合作共赢。所以医保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治理。医保治理能力就是构建这样一个体系并使之顺畅运行的能力。三中全会决定说我们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治国理念的重大变化。这不是句口号,应该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当然也通过社会保障领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来体现。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旧观念里,不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务的治理,那怎么可能实现整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呢?
  
  我讲这些是不是虚了些?我建议大家认真读一读东进会长五期上的文章《深化医改要引入市场机制》作为责编,我有幸先睹为快。中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原来的基础性作用,提法改了两个字,但影响之广之深决不应该低估。有人会说我们是政府部门,社保是政府主导,又不是市场,有啥影响。这个理论上的深化会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各自行为,这意味着原先政府做的事还要不要做?中央政府已经用行动回答。别说原本就属于事务处理的经办管理,决策部门更没有理由以种种理由介入事权。服务型政府为什么要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开,就如同年金投资,要有委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并且规定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不能兼任,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这叫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为了从体制机制上防范风险,这比强调加强管理好一百倍。
  
  《中国医疗保险》始终高举改革大旗,恭奉中央改革决议为指针,忠实传达中央改革声音,第一时间发布改革政策、举措,及时进行权威解读,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研讨改革的方向、路径,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作为学者我认为《中国医疗保险》是集权威性、专业性、指导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一本优秀刊物,不仅因为是国内唯一的国字号医疗保险专业学术期刊,而且云集了国内一流的有真知灼见的优秀学者专家。特别像东进会长,对医疗保险的理论和实践了如指掌,并且躬亲笔耕,每期一篇,字斟句酌,思想新锐,观点鲜明,文风独到,可读性很强。不仅对在职的干部有学习的必要,而且对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都非常有价值。一位退下来的老部长如此敬业如此有造诣,让人感动更让人敬佩。这是我们这本杂志与众不同的法宝和偏得。杂志是平面媒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有独特的作用。社保治理能力有若干种,有一种能力现在还很软弱,就是舆论引导和通过媒体进行社会沟通的能力。政府自己埋头苦干不行,要增强透明度,要塑造影响力。不仅要公布政策,还要说明为什么?不要等在谎言流传后再匆忙出来澄清。作为医保服务体系中的医院药店都要学习医保政策,了解参保人诉求,要把这一条订进双定单位的入门资质中,不能想象一个不学国家医保政策的医院能够凭想象自觉地提供参保人满意的服务。强制要求订杂志是不可行的,但不学习不懂得医保政策的医院不够定点资格因而不能成为双定单位,这条是可行的,是有道理的,当然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但其他渠道屈指可数,一考核就知道了,我若是医院我就得订,订了后才会提出改进的要求,在互动中发展。中国13亿人几万个医疗机构几十万个医药公司,十万册不算多。人们关心健康就要关心医保,就要关心医保政策,也就必然会关注《中国医疗保险》。我支持!祝《中国医疗保险》好运!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