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是一篇大文章

分享到

2015-10-08 作者:王东进 浏览:

作者: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王东进

分级诊疗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合理、有序便捷、经济高效的诊疗模式。这样的诊疗模式在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早已经制度化、常态化了。在上世纪末,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就提出了“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明确要求。时至今日,这项制度基本上还停留在规划、号召、宣传的层面上,并未落地生根、普遍施行。这是造成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民医保制度建立,广大群众医疗需求的空前释放,矛盾便更加突出。

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不起来,是政府不重视吗?不是!是医务工作者不愿意吗?也不是!是老百姓“愚不可及”,愿意舍近求远、弃贱图贵吗?更不是!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陈旧观念的束缚,也有利益藩篱的阻挡,说到底就是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在作祟。

之所以说分级诊疗是一篇大文章,就是想说明实施这一制度不仅重要,而且复杂,关涉医卫体制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广线长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实现合理有效诊疗,化解“看病难、看病贵” 难题的不二选择。既然是“大文章”,就要有“大手笔”,施大举措、下大功夫,才会有大作为,切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一般号召,或者只当做单纯诊疗方式的改变的业务性、事务性工作对待,或者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 “牛不喝水强摁头”,都不会有好的效果。亦或试图通过拉开医保基金支付档次来调节分流就医(事实上这些年也一直在这么做),虽有一定效果,但作用非常有限,已被这些年的实践所证明。问题倒逼改革,出路也在于改革。不改革绝对没有出路,不改革绝对不会有分级诊疗制度。

要改变不合时宜的就医格局, 走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就必须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舍此,别无他途。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中心环节是深化医卫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性改革上,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倒三角”医疗体制,让“基层”真正“强”起来。基层强起来之时,就是分级诊疗制度真正普遍施行之日。这就是改革的逻辑,也是分级诊疗制度发展的逻辑。(详见《中国医疗保险》第10期5页)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