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强基层”理念 让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强起来

分享到

2015-10-08 作者:王东进 浏览:

作者: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王东进

据称对医疗机构进行评级(分成一、二、三级并甲、乙、丙等), 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行政级别(科、处、局甚至部级)、不同的编制、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投入等,很具“中国特色”。这样一来,从上到下自然就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三级甲等一类的医院(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医院”)。领导的偏爱、百姓的青睐使得各种医疗资源(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都被虹吸到大医院,使其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大医院之间的“军备竞赛”也愈演愈烈。

这些年,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控制大医院的规模,但这样的“强调”在大医院的逐利驱动和扩张冲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星级医院照建不误,高端设备拥有率、集中度远超发达国家,拥有上万张床位的“巨无霸” 医院横空出世,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在这些“星爷”和“巨无霸”面前显得虚弱无比、异常可怜,传统的加现代的“缺医少药”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观。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把大量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的患者也“虹吸”到自己门下。《2013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73.1亿诊疗人次中,县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仅为9.2亿人次,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占大头;县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仅为85.8%, 而三级医院为102.9%。另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市大医院每年的门诊总量均已超过9000多万人次, 其中外地患者占3000多万人次。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大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已突破1万人次;一些知名专家一上午要看三四十位甚至五六十位病人,连喝水、上厕所都顾不上,真是累不堪言。《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超三成医师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超六成的医师对收入表示“不满意”,超六成医师不愿子女从医。就医者的感受如何呢?他们不远百里、千里,不顾旅途之艰辛劳累,投奔大医院就诊,往往等候几天几夜、排队几小时,而看病只有几分钟,自然抱屈喊冤。医患关系紧张、极端事件频发与此不无关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最好的镜子。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反思、警醒吗!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痛下决心改弦易辙、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真正按“强基层”的指导方针深化改革吗!观念转变天地宽。只有彻底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基层才能真正强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层强不起来,不但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不了,大医院的“战时状态”和县级以下医院的“尴尬局面”都不可能改变。一旦分级诊疗普遍实施了,医疗资源配置合理了,结构优化了,医疗格局理顺了,不仅会改善医疗、医保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而且会节约大量医疗资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会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就不会舍近求远来回折腾,“获得感”、“幸福感”会大大增加,医患关系也会大大改善,中国医疗事业就会走出一条均衡发展、良性发展、高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详见《中国医疗保险》第10期5页)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