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面临“三低”困境

分享到

2020-10-13 浏览:

  据美国新图谱网站近日报道,来自澳大利亚和冰岛科学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阿尔茨海默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之间存在关联的最有力证据。对解剖后大脑组织的研究显示,通常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有毒蛋白质沉积,似乎同样出现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大脑中。
 
  这项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斯蒂芬·鲁滨逊解释说:“我们知道,如果人在中年时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年老后更有可能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又比同龄人更有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解释其原因和生物学机制仍是一个巨大挑战。”(来源: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新媒体专电)这是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有一新成果。
 
  阿尔茨海默病被发现1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其发病机制,从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蛋白假说到Tau蛋白假说等,不同的理论虽然都有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始终未能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真正福音。同时,全球科学家围绕该疾病的创新治疗手段更是寥寥,在去年我国原创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甘露特钠胶囊上市之前,全球已经17年没有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问世。
 
  全球范围内,每3秒钟就会多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正成为不少老龄化国家中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万名痴呆症患者,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1.52亿。其中,有约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在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数量居全球之首,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介绍,与高发病率相反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面临“三低”困境,即认知程度低、就诊率低、接受治疗率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常常被社会遗忘、忽视、误解。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彭丹涛介绍,当下,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公众缺乏“疾病”的基本认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众误认为该疾病“不可逆”,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等手段,不少家庭成员被动选择“任疾病自然发展”。但该病是可以及时被发现、干预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获得科学的治疗、照护,有助于享受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据了解,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015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均花费高达13万元,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总额约11406亿元。预计到2030年,经济负担将达到17万亿元。“庞大的患病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也对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需求。”范利表示。
 
  为应对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之一的老龄化社会问题,给我国带来的重大挑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发起的倡议中指出,全社会应建立从预防、筛查、治疗到照护的阿尔茨海默病全病程管理体系,我国应持续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与投入。同时,专家建议,针对百姓急需的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创新药物,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鼓励公立医院扩大采购,加大医保支持的力度,保障患者用药与治疗需求。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说:“阿尔茨海默病需要全程管理,首要的就是理解疾病,及时诊断。现在痴呆的早识别率非常低,而制定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要大量的专家培训,需要有更多的医疗力量投入。”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俊呼吁:“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和投入,不仅仅是医院或者某一个家庭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参与各尽其职,主动提前干预。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和完善本土原始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在制度层面不断改进。”
 
  近年来,我国正逐步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与投入。根据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公布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开展疾病的预防干预服务,从而减缓老年痴呆的发生,提高家庭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提出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即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 微信公众号

  • 手机站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549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386号